7的加法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30 15:18:29
7的加法教学反思

7的加法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7的加法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7的加法教学反思1

?加法结合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所以我设计的导入是复习式的导入,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明白数学是服务于生活的,加法的交换律不是为了交换而交换,而是为了简算,二是让学生回忆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为今天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教学我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景”,让学生感觉到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进一步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教学中,让学生观察、猜测、举例、印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运算律、领悟加法交换律在计算中的重要性。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虽然学生课上进行的'是不完全归纳的方法,但是他们体会的是一种数学方法的渗透。

练习题的设计是在学生归纳总结出了交换律的基础上,解决学生疑问“学习这些运算律有什么作用呢”而设计的。通过通过猜测、尝试,获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乐趣,同时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敢于尝试的良好习惯。

拓展创新问题的设计,我认为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会借助知识延伸学习新知识,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猜想的机会,拓展了学生思考问题的途径,为下一次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当然,这节课当中仍然很多不足之处,这些不足有待于今后在工作中再细心琢磨,用心经营,以待能够更好地诠释教材,实现课堂学习的最优化!

7的加法教学反思2

两位数加两位数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如果只要求正确计算得数并不难,但是要求学生又快又准地用最恰当的方法计算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我觉得本节课的难点是: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优化算法。算法多样化不是一题多解,而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体现。我们的学生由于生活背景不同,知识经验不同,所以对于相同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也不一定相同,这时学生便需要教师的肯定、激励和引导。最后让学生自主地去比较、选择和完善自我。 在教学中我打破了传统的计算教学,改变了原由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把静态的情景动态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和实践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交流、质疑亲历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这个数学问题的全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的情感,注重算法多样化。 课堂中我把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这一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大胆猜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真实的情境再现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现了新课标理念。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他们联想到的.方法也不一样,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题地位,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并在交流中内化计算方法,完善自己的方法。同时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多次的验证,从多种算法中选取学生认为简便的计算方法。 在动脑筋猜一猜+=43,有多少种答案,你能有序地写出来吗?学生喜欢猜一猜的活动,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可是由于没有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学生的思维没有被充分的激发。整个教学过程,我始终把自己放在 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的位置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并及时深入到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学习情况,及时捕捉信息,使教与学真正容为一体。

7的加法教学反思3

解决问题一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解决问题,对题目的题型、格式要求,理解有相当大的难度。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格式与计算方法的选择上。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是本节课的关键。

下面我针对我本节课教学反思如下:

一、以旧引新,以旧促新。首先,我复习了简单的图画问题,学生根据图意用加法计算。第一题是根据生活经验理解图意继而用加法计算。即河里本来有3只螃蟹,又游来了2只。学生自然会想到现在有几只的问题,并用加法计算。第二题应用了集合圈,让学生清晰的看到是把两盘苹果合起来了,因而也要用加法计算。使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同时,为下一步学习有大括号和问号的图画问题做好了铺垫。

二、调动多种感官,帮助理解。然后,教学用加法解决图画问题。我先出示小白兔采蘑菇的画面:

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图里有什么?也就是解决问题的两个条件。再比较与复习中看到的两幅图有什么区别,从而以认识新朋友的形式引出“大括号”,明确“大括号”表示的意思。接着在大括号的下面写上“?只”,让学生考虑问号表示的又是什么意思?大括号加上问号表示提出什么样的问题?通过步步追问让学生逐层理解,明确图意:“左边有4只,右边有2只,一共有几只?”然后让学生完整的说一说图意,再加上手势边比划边说一说图意,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大括号就是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而大括号下面的问号及几只就是问“合起来有多少只?”。就要把两边的只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此时,学生对这题已基本理解,我又设计了让学生用符号或者图形代替小兔子来画一画图的意思,让大家看明白的环节。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用三角形、正方形、数字等形式很好的表达了图的意思,使学生对用加法解决的问题有了深度的理解。本环节教学,我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用眼看一看,用口说一说,用手比划比划,用笔画一画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思,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更易于学生接受。

7的加法教学反思4

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方法的学习。本课教学中,我重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写和画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围绕让学生掌握数学方法,明确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开展,紧紧抓住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的'正确吗?这样的思路,有条理有步骤的来解决问题。特别针对解答后的检查设计了同桌讨论要提醒同学解答时注意什么和我来当小老师的活动,让学生从一开始接触解决问题就养成检查的好习惯。为将来学习解决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适时拓展,树立创新意识。本节最后的练习,课件出示了三种立体图形(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两种颜色(红色和绿色)、两部分的位置(左边和右边)放置。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角度观察,写出不同的算式来解答同一个问题。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广度,使学生初步具有了创新意识。

本节中的不足,是教师的引导还不能做到准确高效,提问没能达到精准,致使学生不能清楚明白提问的意思,教师语言有待精炼,能用简洁的语句清楚的表达出要求和问题。

7的加法教学反思5

这部分内容教学得数是6、7的加法,它是在学生了解加法的含义和学习了6、7的分与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从前 ……此处隐藏5177个字……的组成,并以“小牛刷牙”“老虎想吃小兔”“小猫举着叉子吃鱼”三幅图“蒙层”处理以作支持,再用配对活动“几和几组成7”帮学生加深理解并应用。环节3,学习得数是7的加法。以三个层次递进,(1)教师重点讲“1+6=7”“6+1=7”;(2)带学生用学具操作,理解并计算“5+2=7”“2+5=7”;(3)以学生为主,学习“3+4=7、4+3=7”。这部分内容,三个层次教学的主要步骤都是是观察图画(小兔图)、表达图意(语言、小圆片、数字)、列出算式、指导计算。学生通过“集中听讲、学具操作、尝试列式”参与学习,难度一步一步递增,慢慢上手、习得。环节4,巩固练习,也包含了三个活动。活动1是回顾本课新学知识,提炼出课题;活动2是超级分类游戏,找出得数是“7”的算式(干扰项为得数是6的算式);活动3是布置作业,书中39页第4题。至此结束,下课。

课上完了,最明显的失误感觉就是“拖堂”。其实上这课的前一天晚上,我在家也做了模拟,给自己算计了一下上课时间,用了15分钟的样子,想想真到上课时要等学生思考,加上活动再拖拖,应该大差不差。临上课前的半个小时,我又趁空在教室里给小老师说了一下大致流程,只花了五六分钟便进入到“新授”环节,后来学生进来我怕“剧透”就没再往下过。如此,满以为时间可以把控好,结果讲解完第一组,我已感到花的时间比我想象的要多,于是临时调整,跳过指名学生到黑板前摆小圆片的活动,让他们只在自己白板上操作。等到“新授”结束,做完小结归纳,时间竟也所剩无几了。巩固练习基本上是一带而过,铃声已响只能草草收兵。

课后耿耿于怀的就是这时间问题。小老师安慰我说,上大学时,有老师专门提到过,培智学校的课堂,时间很难把控得正正好。这话有道理,但深追细究这节课,问题应该还是出在我自己身上。

首先是取舍不够恰当。这课主要内容以“一主四副”的方式呈现,我在教学中采用三层递进顺序展开。也就是除了“6+1=7”,“1+6=7”被纳入第一层,第二层“2+5=7”、“5+2=7”,也是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动作感知后在用数字符号化表达。不难看出,教师此间还是“扶”的多了些。课后想想可以提炼缩减,比如“1+6=7”,可以采用在第一幅图的基础上,通过“裁剪”分割、“触发”出现、“自定义动作”移动的步骤,让学生直观感受总数不变,只是两个部分换了位置而已,轻松列式计算。而不是如本课,将“主”图教学步骤再来一遍。

其次是预设不够充分。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反应预留时间不足。公开课不同于平时,和老师会兴奋紧张一般,学生换了大教室,见到许多陌生面孔,表现难免也会有别于以往。作为教者,一环套一环的设计,生怕途中有变,可惜越是担心越是会发生,这就如同人们熟知的“墨菲定律”。因此看来,要想从容,还是要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把提问候答时间留足。

再次便是一些细节处理不到位。比如复习7的组成,先前有“老虎拿牙刷”(5和1组成6),在此没有动脑筋,直接顺接引用“小牛刷牙”(6和1组成7)。但教学中发现学生引用有交叉。是否可以改为“小牛吃草”,小牛“6”,草为“1”,“吃”和扬州话“7”同音,如此帮助联想记忆。再如巩固部分的“超级分类”,有了干扰项,还要运用新学内容,显见得学生反应不过来。如果中间增设个台阶,算式答案完整呈现,只要求辨别、朗读,这样能力弱的学生势必照顾到了,能力强的学生又在此中巩固一遍,继而再做分类活动,效果应当会好些。

除却这些,我觉得时间不够还有一些是因为显摆心里作祟。因为自己对教材的处理秉承了“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思想。教材指向明确,本课所有组成、算式的答案都是“7”,缺少变化。我在教学中强调了变化,比如填部分数、写加数等,增加了“思维”含量。用泰勒的话来说“思维所隐含的行为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观念联系起来,而不是单纯地记忆和重复这些观念。”所以,这一课上,我的提问是灵活的,答案不是唯一的“7”,需要学生联系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动脑筋想一想的。如此,我特希望所有听课者能感受到我的这个理念和行动。

最后敲黑板总结一下,过去老师们上课我评课,常挂嘴边的话就是“换了是我,我会怎样”,真有些看人挑担不吃力,是非经过不知难。轮到自己上场,发现开弓没有回头箭,遗憾难免。尽管如此,我仍坚持两点:一是培智学校的生活数学也是数学课,需要有数学的味道;二是培智学校的公开课也是公开课,需要有时间的准确把控。这两点不管怎么说,都应当努力做到。

7的加法教学反思13

加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是在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继加法交换律之后的加法第二个运算定律,学好加法结合律,对于加法的简便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程度很有帮助。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算的基本性质。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加法运算定律的例子,只是他们没有明确的概念,只知道这样算起来简便,特别是对于加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节课知识的认知基础。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本节课,我依据“引导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理念设计并实施教学,纵观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趣促学

在复习旧知时设计了对口令的游戏不但复习了加法交换率的意义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有了探究渴望的基础上,我提出继续跟随李叔叔骑自行车旅行,学生很快的进入了学习的状态,帮助李叔叔解决问题,学习数学知识。

2、以学代教

课堂上把学生的思考放在了第一位,为学生创设了思考、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观察、对比、交流等方式轻松愉快的展开了“加法结合律”的推理和验证,在教学中我力求把知识学活了,为学生构建了发表见解的空间,这个环节中我采取的是小组内交流的方法,转变枯燥的计算为口语数学,在小组内说说你想怎样进行计算,这既是对加法结合律的应用,又是对知识的进一步深化的探究过程,同时在学生的交流中也生成了加法结合律的特点和优点。在水到渠成之际我直接点题,这就是加法的结合律。接着让学生尝试用字母,符号来表示加法结合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表示的形式很多,真正的`实现了新课改理念中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思想。最后适当的贯穿了运算定律的好处,通过一个简单的计算题就点名了要点——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整个课堂宽松,学生学起来轻松愉悦。

3、 查找不足

本节课在实施教学中暴露出了不可回避的问题:

(1)在学生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时,有的学生表达的不够清晰,这时我只考虑到时间的问题,没有做过多的强调。

(2)在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上自我感觉还不够丰富,缺少创新的激励性评价。

(3)在最后反馈测评过程中时间过于仓促,易错的地方强调不够。(第3题可以删掉,节省的时间用来强调易错地方)

(4)课堂用语还不够规范,欠精欠准。

总之,通过这次活动的历练,让我对数学教学研究更加渴望,渴望通过自己的学习和钻研对数学教学有更深刻的理解,力求通过自己的努力创出具有独特风格的高效课堂。

《7的加法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